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(PSC)通常需要界面钝化,但由于钙钛矿沉积过程中钝化剂的溶解,这对埋入界面具有挑战性。
在这里,华中科技大学Xiong Li,洛桑联邦理工学院Michael Grätzel,Ursula Roethlisberger通过原位掩埋界面钝化克服了这一限制——通过直接将氰基丙烯酸基分子添加剂(即 BT-T)添加到钙钛矿前体溶液中来实现。
文章要点
1)经典和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,在氧化镍空穴传输层上形成钙钛矿层期间,BT-T 可以在埋入界面自发自组装。优先掩埋界面钝化导致促进空穴传输并抑制电荷复合。此外,钙钛矿层中残留的BT-T分子增强了其稳定性和均匀性。
2)研究发现, 1.0 cm2 倒置结构 PSC 的功率转换效率 (PCE) 为 23.48%。在 65 °C 的连续光照下(即 ISOS-L2I 协议)进行 1,960 小时最大功率点跟踪后,封装的 PSC 保留了其初始 PCE 的 95.4%。对加速老化条件下运行稳定的 PSC 的演示表明,这一新兴技术距离商业化又近了一步。
参考电竞投注官网
Lin Li, et al, Buried interface engineering enables efficient and 1,960-hour ISOS-L-2I stable invert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, Adv. Mater. 2023
DOI: 10.1002/adma.202210611
https://doi.org/10.1002/adma.2022106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