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在低温(即<−20 °C)下工作的高性能锂离子/金属电池具有极大的吸引力,但由于与Li+传输和电荷转移相关的缓慢动力学的存在,这一低温性能的发展受到了阻碍。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王雪锋、王兆翔和Yejing Li通过各种表征技术描述了Li电镀过程中与温度相关的Li+行为,发现Li+通过固体电解质界面(SEI)层的扩散是关键的速率决定步骤。
本文要点
(1)研究发现,降低温度不仅减缓了Li+的传输,还改变了电解质分解的热力学反应途径,并形成由富含有机物的中间产物组成的SEI层。而这样的SEI层是亚稳的并且不适合于有效的Li+传输。
(2)通过调节具有较低最低未占分子轨道(LUMO)能级和极性基团的电解质的溶剂化结构,例如氟化电解质(如1 mol L−1双(氟磺酰基)酰亚胺锂(LiFSI)在三氟乙酸甲酯(MTFA):氟碳酸亚乙酯(FEC)(8:2,重量比)),更容易形成富含无机物的SEI层,其对工作温度变化的耐受性(热力学)增强,Li+传输(动力学)有所改善。
(3)该研究发现揭示了低温下Li+传输的动力学瓶颈,并为通过构建富含无机物的界面来提高反应动力学/热力学和低温性能提供了方向。
SutingWeng, et al. Temperature-dependent interphase formation and Li+ transport in lithium metal batteries. Nature Communications. 2023
DOI:10.1038/s41467-023-40221-0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467-023-40221-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