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CO3的分级多孔性具有高吸附能力,因此在活性递送成分领域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。东北农业大学隋晓楠和Tian Lan报道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来控制CaCO3的钙化过程,最终可形成具有优异孔隙率和稳定性的方解石微粒。
本文要点
(1)本工作以大豆分离蛋白(SPI)为包埋剂,合成并表征了一系列槲皮素促改进的CaCO3微粒,并对其消化行为和抗菌活性进行了评价。
(2)结果表明,槲皮素具有良好的引导无定形碳酸钙钙化途径的能力,可形成花状和花瓣状结构。因此,负载槲皮素的CaCO3微粒(QCM)具有宏观-介观-微孔结构,并且是方解石形式。宏观-介观-微孔结构为QCM提供了高达78.984 m2g−1的表面积。SPI与QCM的负载比可高达200.94 μg每mg的QCM。。
(3)通过溶解CaCO3核可进一步制备蛋白质和槲皮素复合微粒(PQM),并可用于槲皮素和蛋白质的递送。热重分析表明,在没有CaCO3芯的情况下,PQM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。
(4)结果显示,在肠道消化过程中,约80%的负载槲皮素可从PQM中释放,释放的槲皮素表现出可通过Caco-2细胞单层的有效运输 。更重要的是,PQM消化物保留了抗菌活性,可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。
Tian Lan, et al. Quercetin directed transforma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 into porous calcite and their application as delivery system for future foods. Biomaterials. 2023
DOI:10.1016/j.biomaterials.2023.122216
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0142961223002247